一名由外院轉至中醫大兒童醫院僅一天大的女嬰右小腿出現骨折,檢查後,發現鈣、磷、鎂、副甲狀腺、肝腎功能皆正常,但是維他命D嚴重缺乏,經本院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教授診斷為「新生兒佝僂病」。
由於現在足月新生兒佝僂病所造成的骨折非常罕見,林教授說明,新生兒佝僂病(Neonatal Rickets)是指骨骼軟化和弱化,通常是因為極度和長期缺乏維生素D造成。由於胎兒期骨骼礦物質的沉積發生在懷孕晚期,早產會中斷此過程,導致早產兒出生後面臨骨骼健康的問題。此外,極低體重早產兒較易從尿中排出過多的磷,早產兒的維生素D不足也間接造成鈣、磷的吸收不夠。而足月新生兒的佝僂病,通常是因為母親的維他命D缺乏所造成。
在症狀方面,新生兒佝僂病於嬰幼兒期可能出現呼吸困難、骨折、驚厥、活動受限、畸形癒合、發育遲緩等,將影響其一生的骨骼健康,目前可透過檢驗血中的鈣、磷、鹼性磷酸(Alkaline Phosphatase)以及超音波、X光影像進一步診斷。
如何防治新生兒佝僂病?
❶ 孕期超前佈署補足營養重視孕期營養, 有助獲得最大程度胎兒期骨量沉積。母親孕期營養攝入或日曬不足,與新生兒出生後骨礦物質含量減少及骨折風險增加密切相關,因此,孕期需要積極預防和治療妊娠期的慢性疾病。胎兒期骨礦化主要發生在妊娠末3個月,母親在孕期需保證充足的蛋白質、維生素D、鈣、磷等營養劑的攝入,每天應服用綜合維他命補充維生素D(約10微克/天),平均每天鈣攝入量可達到1000∼1200mg,包括孕婦配方奶、豆製品、蝦、貝類等,如不能經常食用乳製品則可考慮服用鈣劑,每日應適度日曬30分鐘以上。
❷ 出生後把握先機營養強化注意嬰兒出生後早期營養照護,避免骨質流失。母乳餵食的新生兒應補充維生素D,喝母乳的早產兒,當母乳餵食量達到50∼100ml/Kg/day時,應添加母乳添加劑來哺餵;無法哺餵母乳者,可使用營養強化的早產兒配方奶,並補充維生素D,以改善短期骨礦化,避免骨質流失。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,所有早產兒需額外補充維生素D至少400IU/day,如果相關指標異常時應補充維生素D不少於600IU/day,達到25-OH維生素D血中濃度>30ng/ml。
❸ 親子運動刺激骨骼生長輔助鍛鍊可刺激骨骼形成與生長。新生兒也需要被動運動的機械式刺激來提高骨骼礦化,對於具有新生兒佝僂病風險的新生兒,可以每天進行溫和的被動運動10分鐘,通過對骨骼及關節的適度機械牽拉可讓骨負荷增加,使成骨細胞活動增強,促進骨的形成,稱為「骨骼對機械性使用的結構適應」,可以改善骨強度和預防新生兒佝僂病的發生。
新生兒佝僂病症狀不易發現,且進展無聲無息,卻會導致短期及長期不良後果,甚至危害孩童一生的健康。林鴻志教授呼籲家長關注新生兒的骨骼健康,透過有利於骨骼健康的營養措施、生活方式及適當的運動和日曬,為新生兒的骨健康做好把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