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臨床營養科 營養師 吳莉雅

民以食為天,然而,「吞嚥」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,其實包含相當複雜的流程,依序為口腔準備期、口腔期、咽部期及食道期。隨著年齡老化抑或疾病因素影響,使得部分族群在吞嚥咀嚼過程面臨障礙,伴隨頻繁嗆咳等問題。研究顯示,目前約有15%老年人口受到吞嚥困難的困擾,吞嚥困難常見於下列族群:

神經性疾病

退化性疾病

類風濕疾病

其他

腦中風

頭部外傷

失智症

重症肌無力

腦性麻痺

小兒麻痺症

格林─巴利症候群

巴金森氏症

亨丁頓舞蹈症

多發性肌炎/皮肌炎

進行性全身硬化症

修格蘭氏症候群

 

老化

頭頸癌

放療、化療

氣切、插管

藥物引起

嚴重呼吸道損傷

其他相關診斷

其中又以「中風」及「失智」病人佔大宗,儘管許多中風病人在第一個月內自發恢復功能性吞嚥,但有部分病人在6個月後仍飽受吞嚥困難之苦,吸入性肺炎的風險隨之增加。

 

如何從日常飲食改善吞嚥困難?

常見用於改善吞嚥的方式包括食物質地 調整,以簡化「口腔準備期」即固體食物經由咀嚼磨碎、唾液浸潤形成食團的步驟,但同時也少了享用美食帶來的樂趣。間接導致 食物選擇上的限制、進食意願降低,進而造成體重下降、增加營養不良的風險。

隨著2018年我國迎來高齡社會,老化對人口造成的健康問題漸顯,不同疾病引起之吞嚥問題,有不同的吞嚥治療策略,首先需接受語言治療師吞嚥功能評估,選擇適合的進食質地;再者吞嚥及咀嚼困難的出現,可能導致飲食習慣改變,轉向偏好澱粉、糕點及肥肉等軟食為主,伴隨進食時間的延長,進而導致營養不均衡及熱量攝取不足等問題。因此,質地調整食物的製備技巧,對於 該族群的營養照護亦是相當重要的。

 

一、營養均衡變化多
在無其他共病的情形下,為兼顧均衡營養,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「每日飲食指南」中對6大類食物份量建議,以下依1500大卡為例,建議每日攝取全榖雜糧類2.5碗(其 1/3為未精製)、豆魚肉蛋類4份、蔬菜類3份、水果類2份、乳品類1.5杯、油脂與堅果種子類4份(其中1份為堅果類)。

1.全榖雜糧類

份數:1飯碗的飯量約4份全榖雜糧類,相當於2飯碗的粥/麵類/南瓜/地瓜/馬鈴薯。建議一天當中該類食物的13為未精製的糙米、全麥、根莖類、乾豆類(紅豆、綠豆、皇帝豆、菱角等)。

根莖類及乾豆類食材可透過截切、延長烹煮時間、攪打過濾以符合吞嚥標準。其中,馬鈴薯、地瓜、芋頭、南瓜、山藥等,則可做成天然的濃湯及飲品增稠使用。麵食類可選擇非麵條狀的義大利麵,如筆管麵、短麵、米型麵、星星麵,其原料杜蘭小麥中蛋白質含量高,且升糖指數(Glycemic index, GI)較低。湯麵則建議麵體與湯頭分開製備,以符合吞嚥困難者適合的稠度。

2.豆魚蛋肉類

份數:傳統豆腐23格或嫩豆腐半盒為1份,魚肉類1份約半個掌心大小或3指寬,而蛋1顆為1份;每餐約攝取一掌心的蛋白質,食材選擇優先順序豆>魚或海鮮>蛋>禽畜肉。

肉類可經由去皮斷筋,留下更為鬆軟的可食部分。裁切時豬肉及牛肉逆紋切、雞肉則順紋切。醃製時可利用蛋清、油脂或太白粉起保水作用,或使用天然酵素(如新鮮鳳梨或奇異果)打成果泥後,均勻塗抹於肉品醃製,但醃製時間不宜過久,避免過度分解產生粉狀感。再者,可直接選用質地較為柔軟的黃豆製品及魚類,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。

3.蔬菜類

份數:未煮熟蔬菜1100克,煮熟後約半碗份量,建議每餐攝取量蔬菜要比水果多一點,且包括深綠及富含植化素的各色蔬果。

 蔬菜可透過前處理,去皮、去莖、去膜使食材更容易煮軟,將其切絲、切小塊,並延長烹煮時間以達軟化效果。同時,可將蔬菜殺菁後冷凍保存,於食用前再取出烹調,冷凍→解凍的過程,會增加食物間孔隙生成讓質地更柔軟。在風味變化上,可利用蝦米等爆香後撈起,取其風味用以炒菜,或利用皮蛋、鹹蛋等獨特風味,為葉菜類增添層次。

4.水果類

份數:水果類1份約女性拳頭大小(約飯碗8分滿),一天建議攝取2份水果。

可選擇軟質且不易出水的水果,需特別注意含水量高的過渡性食物,如西瓜、瓜果類、蓮霧、柑橘等,口腔需同時處理固體及液體兩種型態,對於吞嚥困難者而言是較為複雜的步驟,嗆咳風險高建議經過語言治療師評估吞嚥能力,判斷是否適合該類食材;或選擇果昔、果泥搭配增稠劑調整成適合的質地。

5.乳品類

份數:乳品類1240毫升為1份,相當於2片起司。近年研究發現攝取全脂與低脂乳品好處相當,且未提高慢性病風險,建議攝取足夠乳品以達鈣質需求量,維持好骨本。

可將乳品、起司入菜製作濃湯或點心,提升香氣。如有乳糖不耐症,建議可選用經益生菌分解的優酪乳、優格或無乳糖牛奶等。

6.油脂與堅果種子類

份數:油脂1份約為1茶匙=5克(約13免洗塑膠湯匙),建議1天其中1份為堅果種子類(如杏仁、核桃、花生、松子),1湯匙約710克。

烹調用油建議使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植物油(橄欖油、苦茶油、芥花油或花生油),避免飽和脂肪酸高的動物性油脂(豬油、棕櫚油及椰子油)。質地較硬的堅果類可磨粉加入粥品中,或做成堅果奶增加熱量密度。

7.足夠的水分及運動量

水分攝入減少可能造成便秘、泌尿道感染、腦部循環不佳導致失智惡化,甚至影響意識。建議可由水分含量高的水果、果凍、凍狀茶飲等增加水分攝取;同時可將水杯放在顯眼處或設置APP提醒,提升水的可取得性,並視吞嚥狀況搭配增稠劑使用。另外,也建議增加活動量,如阻力運動、有氧運動,降低肌少症的發生機率。

 

二、製備重點一把抓

1.調整質地、增加進食意願

剁碎食材中可加入馬鈴薯、黑白木耳及 秋葵等天然增稠食材,或具有滑潤食材的雞蛋、豆腐,調整質地及適口性,同時增加膳 食纖維與蛋白質的供應。使用天然食物增稠久置後容易出現離水現象,且對於有血糖控 制需求的族群應注意澱粉類攝取量,此時可透過市售增稠劑,其相對穩定性較高且用量不多,對於血糖的影響相對較低。適時讓病人一同參與飲食變化的決定,想吃中式、西式、日式還是南洋風;或自己動手做,將食材設計成徒手進食的Finger Food,如春捲、飯糰、水果棒、起司條等, 增加食物趣味性提升進食慾望。

2.少量多餐、提升營養密度

吞嚥困難會導致進食時間延長,進食過 程容易感覺疲倦,可將每天所需熱量分配至4 5餐次,並且提高營養密度。因攪打過程需添加水分,泥狀餐熱量密度約佔普通或軟質餐的6080%。因此,可利用牛奶、豆漿做高湯底,混搭根莖類及乳品,如芋頭牛奶;使 用苦茶油拌麵或於鹹粥中加入油脂烹調提升 熱量。 綜上討論不同食物分類的質地調整技巧,讓吞嚥功能退化的族群不再侷限於鹹粥、泥狀餐,盡可能保有食物原型,享用多樣化的菜色,才能感受進食過程的樂趣。特別提醒,如同時併有腎臟疾病、外傷、術後或癌症化、放療等情形,建議與專業醫療團隊(如醫師、復健、語言治療師及營養師)討論,找出適合的6大類食物分配、食物質地及烹調製備方式,打造個人的飲食最優解。

 

參考資料:

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(2018)。每日飲食指南手冊。

Livia, S., Aarthi, M., Giselle, C., & Michael, A. C. 2012.

Dysphagia in the elderly management and nutritional considerations.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, 7, 287-298

    觀看影片後給予評價吧!
    請登入後才可以評分
    位置
    資料夾名稱
    207期_111年7月
    上傳者
    陳靜儀
    單位
    教材組 (1K02)
    建立
    2022-08-23 10:32:27
    最近修訂
    2022-08-24 13:56:47